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邮箱登录|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

节水伴行人生路

时间:2019-10-14 09:10  |  来源:孙又欣

孙又欣

水与人生须臾不可离开,而节水始终伴随着我的人生路。

这种意识的启蒙源自家庭。外婆早年间靠耕耘几亩薄田养家糊口,新中国建立后,进城随母亲一家操持家务,或许是一碗水救活一颗苗的根深蒂固农民情结使然,她惜水节水成为无处不在的自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期,水表计价尚未入户,机关大院的家属用水价低且包干,毫无水费压力。极为宽松的环境,丝毫不影响外婆节水,凡洗菜淘米等生活弃水,她必定留在桶里,备着拖地板用。

一次暑假,我们一群少年玩伴用自制的竹筒水枪射水嬉戏,开启的水龙头为每把水枪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水弹”。外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跑到厨房将预留着拖地的一桶水提到我们面前,叮嘱用这桶水作为替代,绝不能再浪费自来水。

六十多年过去了,各奔东西的少年再聚首谈及这段颇受教益的如烟往事,仍然无不唏嘘感佩早已逝去的外婆节水情结。少年犹如人生的纯洁白纸,一切美好的人与事都会在上面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作为知青踏入社会,注入了节水意识的新动能。那里是江汉平原的“水窝子”,清澈的河水从门前流过,通过简易闸门调节,网渠里的水即可灌溉入田。如此富水之地,当时又不收水费,但时任李队长仍然惜水如金。每逢夕阳西下收工,不论多劳累,他都会扛着铁锹沿着田埂土渠听流水、查隐患、找漏洞,随时挥锹堵住跑冒滴漏。

这时的李队长,除了碗水颗苗的农民情结,更有一份节水的社会责任。他在霞光里孤独忙碌的剪影,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构成了一种鞭策前行的无形力量。

后来司职省防指综合岗位,节水更是成为天职。湖北这个地方,虽然江河纵横、湖库众多,但区域和季节性缺水的矛盾突出,始终面临着水旱灾害的双重威胁和压力,在每年重要文案的处理上,必须体现两手抓,因此不论是在高层决策部署,还是阶段工作安排的文稿上,都离不开抗旱节水的话题。久而久之的琢磨和思考,积淀成发表在报刊上的经验与启示的文章,有的还登载上了国家的节水杂志,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为节水鼓与呼。

水是稀缺的战略资源,节水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必须性。随着国家人水和谐理念的确立和社会合力的逐步推进,在每年的工作总结里,我还有意寻找抗旱中抢引过境客水、变散水为聚水、弃水重复利用、确保安全利用雨洪等方面的经验,使诸多节水做法和经验载入史册,供以持续借鉴推广。在退休返聘工作期间,由我起草的荆门发展节水农业的调研报告,还荣获省委优秀奖,在那一年的全省性评选中,节水有了一席之地,闪耀出了基层水利在构建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的新探索、新亮点。

榜样的力量和工作天职的理性思考,构筑起了人生节水支点。成家单过的数十年间,凡洗菜洗澡淘米和洗衣机用过的水,我和老伴都会分别留作冲厕和拖地,弃水变成了有用水。今年初春去了美国加州,这里已是七年缺水少雨,政府早已下达了节水令、实施了阶梯水价,以行政和市场两只手力推节水。在我居住的院子里,与花草争地,开辟了小块菜园,如在自家一样储存洗菜洗澡淘米的弃水,只不过用作浇地。春种夏长秋实,烹饪后的绿白菜、金南瓜、红番茄、翠黄瓜和紫茄,都曾先后上了餐桌,绝对的绿色菜肴、绝对的弃水灌溉,在异域他乡博得了三代人的双重满堂彩。

在奔七的时光里,因了节水征文,有了长跨度的回忆和思考,那里和着社会的脉动,有着与时俱进的正能量,满储着暖人的温馨。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