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邮箱登录|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

《白莲河水库志》概述(1990年版)

时间:2008-01-17 12:41  |  来源:厅宣传中心

白莲河水库是浠水流域的骨干水利工程。1958年秋动工兴建,1960年10月主坝拦洪蓄水。水库承雨面积1800平方公里,总库容11.04亿立方米,占流域总蓄水量的82.6%,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养鱼、航运、综合利用的多功能水库。

浠水为长江北岸支流,位于大别山南麓,是黄冈地区的五大水系之一。该流域跨浠水、罗田、英山三县,历来水旱灾害频繁,尤以旱灾为甚,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历史上每遇大旱,沙洲外露,田地龟裂.荡然无收,常出现“赤地如焚,饿殍载道”的惨状。民国时期,江汉工程局曾派员查勘,虽提出开发浠水的报告,却未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整修塘堰入手,发展水利,至1957年流域总蓄水量达1.1亿立方米,比1949年增长36%,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流域落后的水利面貌,人们迫切希望开发浠水资源,发展灌溉事业。

50年代中期,鄂东钢铁冶炼工业及地方工业发展迅猛,迫切需要电力。1956年冬,湖北省人委向电力工业部武汉水力发电设计院,提出勘测浠水白莲河的要求,该院两次查勘证实,浠水具有优良的梯级开发条件,白莲河工程不仅具有发电、灌溉、防洪等水利综合效益,而且距武汉冶电力系统输电线路近,投资少。省人委据此上报工程计划,国家计委将该项目列入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确定浠水为鄂东第一个开发目标,并制订四级梯级开发方案,白莲河水利枢纽工程,列为第一期开发工程。

该工程由水利电力部长沙勘测设计院设计,湖北省水利厅工程二团、四团及浠、罗、英三县民工施工。1959年8月,在技术力量不足,施工设备、材料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仓促上马,不切实际地提出一年建成拦河主坝。由于劳力未按计划上齐,清基未到基岩,导流涵渠施工未达到设计标准,过水能力不足,遇上1959年2月春汛早临,猝不及防,导致上游围堰被洪水冲毁,直接经济损失达95万元,迫使主体工程停工。

1959年秋,鄂东大旱,浠水县虽组织17.5万人抗旱,粮食仍减产4500多万公斤,客观情况再次说明兴建水库的必要性。同年10月30日,省人委决定正式复工。1960年7月,主坝填筑至脱险高程,时值我国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计委根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的精神,通知工程停建。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当即申述不能停建的理由,中南局和湖北省委决定继续施工。但同年10月,国家计委再次催促工程下马,省委复以浠水农田灌溉用水亟待解决,工程具有综合利用优势,以及下马经济损失过大等理由请示了中央,后获国家计委批准,并增拨施工经费840万元,白莲河水利枢纽工程才得以顺利竣工。

白莲河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确定开发目标以发电为主,1959年秋,改为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其他综合利用。原定正常高水位102米,增加灌溉任务后,改为104米。主坝防洪标准原定为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1964年部颁标准定为千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校核。

主坝坝址两岸高山对峙,河答狭窄,地质条件良好。枢纽工程除主、副坝外,还包括电站、发电隧洞、溢洪道、东、西干渠灌溉管、航运驳道。枢纽总体布置,充分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布局比较合理。

工程建设基本上是按照基建程序进行的。施工期问,对原设计方案曾作多处修改,如坝壳填料,原设计全部用河沙,后改用主坝两岸花岗岩风化料及碎石、块石,不仅节省了施工劳力,而且改善了施工条件,增强了坝坡稳定性。类似的变动均较原设计更为合理。在施工中不断改进设计,使设计更切合实际,是该工程建设的一大特点,也是工程能按设计目标发挥效益的基本原因。

围堰溃决的教训,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水利建设如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科学,将会导致严重的恶果。因此,1959年复工后,工地十分重视工程的计划安排和施工质量。每一施工阶段,工程指挥部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对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可行的技术措施。

工程党委自始至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注意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大地冰封、朔风刺骨的严冬,在浠、罗、英三县县委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苦干实干,土法上马,建成了一座坝顶长259米,最大坝高69米的粘土心墙土石坝。该坝运行迄今20余载,未出现漏水及其它异常现象。尤其是1969年7月中旬,出现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入库洪峰达749l立方米/秒,库水位达106.15米,主坝仍安然无恙,证明其质量确实是好的。至1964年,枢纽其他工程相继完成。该工程不仅施工进度快,质量好,造价低,无重大伤亡事故,为湖北全省所闻名,而且在施工中培养了一大批管理、技术人才。

白莲河枢纽工程由国家投资兴建,总投资5000.77万元。总计土方162.55万立方米,石方84.01方米,耗用钢材1452.03吨,水泥1.87万吨,木材1.13万立方米。总共投入860.6万个工日。

灌溉工程由灌溉受益县组织劳力兴建,资金大部份由地方筹集。国家仅提供部分爆破所需的炸药、钢钎等物资。数万民工在县委的领导下,靠两只手和简易的施工工具,凿壁穿岩,劈山开渠,跨壑飞虹,共开挖出东、西两大干渠,全长243.6公里;计建渡槽46座,隧洞379座,倒虹管44座,全长47315.8米;灌区支、斗、农渠及分、泄水闸等其它水工建筑物,星罗棋布,施工规模及工程量之大,为黄冈地区所罕见。

白莲河水库属多年调节水库,调节性能好。水库运行过程中,管理单位曾将主、副坝心墙加高,主坝下游边坡培厚改缓,导流涵渠堵头加固,并增建一座自溃土坝非常溢洪道,现防洪能力有所提高,可达2000年一遇标准。

由于水库运用涉及面广,故防洪与兴利、发电与灌溉,以及上下游之间均存在一定矛盾。防洪调度,主汛期以确保主坝安全为主;前、后汛期,充分利用防洪库容,为下游削减洪峰,尽量减免下游秋、夏农作物的洪灾。兴利调度,灌溉季节,首先保证灌溉用水,其次满足发电需要;非灌溉季节,水库蓄足一定水量后,按发电要求运用。至1985年,水库运行25年,在灌溉、发电、防洪、养鱼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效益。

25年总共提供灌溉用水45.1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超过原设计的2.1倍,最高年灌溉面积达50.5万亩(其中浠水县占42.0万多亩)。白莲河水库建成后,灌区长渠穿山岗,库水顺渠流,火龙变水龙,沙滩成绿洲,柳荫掩阡陌,村村添新楼。灌区群众说,我们吃的是白莲河的饭,享的是共产党的福。 ’

电站三台机组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至1985年,累计发电15.35亿千瓦时,年均发电量7000万千瓦时。该电站迄今仍为鄂东最大的电源点。在系统承担调峰、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任务,动态效益十分显著。

25年水库共拦截大于10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27次。1969年主汛期,削减洪峰56.6%,使下游6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及2万多亩农田免遭洪灾。水库建成后,浠水流域历史上每遇大水,上游山洪直下,毁堤破堰;下游江水顶托,洪流倒灌,田园农舍,皆成泽国的状况,一去不复返。

白莲河水库水面大,溶氧充足,天然饵料丰富,年均产鲜鱼101.1万公斤,近年亩产超过25公斤,是全国大型水库平均亩产量的两倍左右。该库是黄冈地区第一个人工繁殖鱼苗成功的试点,曾创网箱养鱼亩产2.7万公斤的全国新记录。国内外先后慕名前来参观访问者达千余人。

白莲河水库综合效益显著,为振兴鄂东经济,促进鄂东工农业发展,改善灌区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运行25年,直接经济收入达1.2亿元,是该工程总投资的两倍多,社会效益更为显著。

白莲河水库虽发挥了较大的综合利用效益,但从运用全局看,仍存在不少问题:防洪能力还未达到部颁标准;长期低水头运行,兴利效益受到影响;水库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流域上游每年排入大量有害废水、废渣,有害物质含量大大超过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不仅对人畜饮用有影响,而且发展下去,对水产养殖、农田灌溉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加上围库筑汊,乱砍滥伐林木,使水土流失加剧,库容逐年缩小,生态平衡被破坏。

20多年来,水库水、电管理机构时分时合,体制多变,现电站、水库、灌区、库区分属省、地、县三级管理,各有所属,各执其事,难以统一领导。条块分割,给管理带来诸多矛盾,有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悬而不决。渠系低水头发电的小电站日益增多,不仅影响大电站发电效益,而且加剧了灌溉与发电之间的用水矛盾。渠道渗漏严重,水资源浪费极大。库区部分移民遗留问题带来的后遗症,尚未根治。航道未能充分利用。

水是商品的价值观念还很薄弱,以水养水的政策未能落实,灌溉水费由受益县随公粮按亩征收,列入地方财政收入,梯级发电及城镇工业、居民用水分文未取,管理单位不能用水费这一经济杠杆,来改善用水管理,工程折旧费未按规定提取,维修资金无着落,工程年久失修,逐年老化。

为进一步管好用好白莲河水库,扩大工程效益,水库现有管理体制亟待改革,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工程需进一步完善配套。应从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处着眼,从充分合理地利用流域资源的大局出发,根据综合利用的原则,落实流域全面治理规划,发挥流域库群及梯级电站的作用,通过上下游共同调节,实现联合优化调度。应充分利用库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富余劳力,积极开展综合经营,使库区尽快脱贫致富。只有使水库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形成有机协调,才能使水库的寿命延长,才能使水库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限1985年)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