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邮箱登录|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水利业务>调查研究

关于沙洋县中小型泵站运行管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1-05-17 16:55  |  来源:沙洋县水利和湖泊局

(沙洋县水利和湖泊局 郑俊峰 李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沙洋县从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入手,不断为乡村产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但在基础水利设施的基本单元——泵站的建设管理上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鄂西北山地余脉与江汉平原结合部,长年易涝易旱、旱涝急转,是有名的“旱包子”“水袋子”。作为农村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泵站承担着区域性防洪、排涝、灌溉、调水的重任,是我县推进“五个一”工程的基础。我县现有各类泵站1139座,其中装机30kw及以上固定泵站417座,装机30kw以下722座。按照泵站工程类型来分,现有灌溉泵站1065座,装机1177台套,总装机49685kw,有效灌溉面积127.25万亩;现有排涝泵站74座,装机92台套,总装机13639kw,有效排涝面积41.77万亩。但目前我县中小型泵站中能正常运行的仅502座,占总座数的44%;作用发挥不够、不能正常运行或闲置的达637座,占比56%。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以前设计比较落后,不适应现今排灌需要。工程布局不科学。受历史条件限制,中小型泵站的建设具有突发性、盲目性,没有经过规划论证,设计方案未经技术审查,建设地点随意性较大,工程布局缺乏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导致中小型泵站和泵站群的整体效益难以充分展现。设计标准不统一。从技术标准看,由于建设年代不同、投资主体不同,随着受益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从而导致原规划设计的排灌标准与现有规范规程之间出现差异。多数泵站达不到设计标准,只能达到五年一遇不足十年一遇的水平,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高效农业、节水灌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质量标准看,由于资金不足、设计不详,建设不规范,泵站质量标准低。设计不规范。有的泵站进水池设计不规范,进水流态紊乱、还伴有漩涡、气蚀、振动等现象,导致能耗高、工作性能急剧下降。有的出水池设计不合要求,导致水头雍高、水力损失大、装置效率低。如纪山镇桥河堤上的程新排涝站,装机150kw机组1台套,因当时设计缺陷,水泵安装高度过高,导致程新围堤垸内积水汛期经常无法及时排出,威胁附近农田安全。

二是系统性规划建设不够,泵站没有进行整体改造升级。设备老化失修现象严重。我县农村中小型泵站大多兴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平原湖区的李市镇为例,全镇现存泵站 144 座,其中2000年之前建设的就有63座,占总数的44%),经过长期运行,设备老化失修、管理维护不力,很多泵站的主机组、电气设备已趋于老化报废状态,不少建筑物存在碳化、裂缝、沉陷和破损严重的情况,已难以充分发挥其设计功能。因年代久远,很多设备已经淘汰、原有生产厂家倒闭或转型,不能进行配件更换和系统维修,运行效率在逐年下降,运行成本和管理费用却在不断上升,难以适应现行的农田水利排灌要求。如纪山镇的肖场排涝站,兴建于1983年,装机2台套(2×90kw),现有排涝面积8000 余亩,目前机电设备已严重老化,泵房破败不堪。在2020年汛期时,2台水泵先后发生故障,进水管锈蚀,无法有效抽水。配套设施极不完善。很多地方因地势落差不大、既要排水也需要引水,存在排灌渠系不分、功能相杂的情况,造成排灌矛盾、水资源浪费严重。不少排灌水渠淤积堵塞、边坡垮塌、杂草丛生,水流不畅。加上绝大多数泵站并未设计固定规范的拦污栅,面对近年来泛滥成灾的水生植物和汛期漂浮物,经常引发水泵被缠死、气蚀、流量下降、电机电流过大、水泵振动异常等安全事故。也有少数泵站安装了一定的拦污设施,比如临时性的栅门、拦鱼网(栅)等,但是结构简易、标准不足、功用有限。部分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以十里铺镇为例,该镇有中小型泵站123座,因处漳河灌渠的末端,均为灌溉泵站,现正常使用的有92座,长期闲置不用的有31座,闲置率达四分之一。究其原因为:单个的小型水泵、小型机电井逐步被运用,使得农户的用水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从而导致泵站运行较少,泵站不运行就无法产生效益,管护人员和承包者连基本开支都无法得到保证,使一些泵站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

三是运行管理不善,泵站功能逐渐萎缩或丧失。责任主体不明。由于负责管理的责任主体模糊,没有建立具体的专业的管理制度,未配备固定的管理人员,日常管理缺乏;而且不少泵站在关键的抗灾时刻难以及时启动,或者经应急维修和紧急调度才可以勉强启动,延缓了抗灾的时效性。管理水平低下。很多泵站的管理人员一般临时、短期聘用村组信息员或者附近村民,年龄结构老化、技术水平差,难以学习和掌握相应知识,导致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级。加之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低,大多实行年薪制,年工资普遍在3000元以下,致使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责任心不强。仅在农忙时启闭泵站、检查时应急打扫,农闲时便疏于管理,加上经费紧缺,泵站缺乏基本的维护和保养。后期投入不足。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缺乏维修改造资金和管护经费,多数泵站常年带病运行,有的已经废弃闲置,严重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和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李市镇,在西荆河沿岸就建有9座排涝泵站,承担着附近7万余亩农田的排涝任务,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维护,工程完好率已不足50%。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优化规划布局,加强部门联动。利用国土、财政、农业农村、水利等多个部门实施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强部门联动,集中在国土空间规划一个蓝本指导下,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因地制宜,在项目的前期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水系现状及群众的实际需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对泵站的建设和改造予以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在建设过程中,要应用新的治水理念,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提升泵站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对建成后的灌排体系,为了发挥整体工程效益和彰显社会效益,应编制联合调度运行方案,并结合河湖长制工作做好生态放流相关工作,努力打造绿水长流、常年可灌、生态优美的健康河渠。对发挥效益的小型泵站,其输变电设施应纳入农网改造范围同步改造升级。对重要的中型泵站,应添建必要的监控设施,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是落实责任主体,强化运行管护。要按照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的要求,落实泵站管护主体,明确管理责任。目前,全县中小型泵站一般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个人等受益主体负责运行维护。农户用水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由所在村组统一组织抽水、统一标准收费,实行水费统筹。在水利基础设施良好的地区,可积极推行“泵站灌区模式”,通过农民用水者协会对泵站进行管理、使用和维护,完善渠系计量设施,精准调度、精准灌溉、精准计量,让老百姓用得起水、用放心水。

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健全长效机制。完善档案,各乡镇应对辖区内所有泵站的位置、装机功率、流量、灌(排)面积、运行状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归档、登记造册。加强排查,水利部门每年对全县所有泵站的管护情况至少开展一次拉网式大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农业部门及相关乡镇进行反馈,督促相关单位及责任人及时整改销号。强化指导,要加强行业技术指导,组织泵站管理人员开展泵站管理专业技能学习,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泵站规范使用、安全运行。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