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邮箱登录|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

【湖北日报】​三江多支贯通 百库千湖联调

时间:2022-09-08 14:42  |  来源:湖北日报

三江多支贯通 百库千湖联调

——访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廖志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通讯员 孟梦 黄绪臣

水者,万物之本源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作出重要论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做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等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治水兴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科学谋划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今年6月,《湖北省“荆楚安澜”现代水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成为全国首个通过水利部审核的省级水网规划,今年7月,《规划》获省政府批复。近日,水利部下发通知,确定湖北等7个省(自治区)入选全国第一批省级水网先导区。

《规划》明确,我省着力实施四项水网建设任务,构建“三江多支贯通 百库千湖联调”的现代水网。

如何紧紧围绕湖北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巩固和支撑湖北水网在国家水网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和战略定位,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就此访问湖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廖志伟。

关键词

筑牢防洪排涝网

问:自古荆楚多水患,湖北将如何筑牢防洪排涝网、确保江河无虞?

答:治荆楚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省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为湖北现代水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区域极端和突发水事件风险不断加大,洪涝灾害呈多发频发趋势,湖北洪涝灾害防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如何筑牢防洪排涝网?《规划》明确,在长江流域防洪体系总体布局下,以流域为单元,以重点城镇、工业园区、耕地、重要基础设施为保护对象,以长江、汉江、清江及其他重要支流为骨干排洪通道,以蓄滞洪区、大中型水库、重要湖泊为主要蓄滞洪场所,畅通洪水通道,增强洪水调蓄能力,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加强重点易涝区治理,构筑“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排涝格局,坚决守住流域安全的底线。

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以安澜长江武汉都市圈建设为重点,通过长江、汉江干流堤防提质增效,畅通骨干防洪通道;优化蓄滞洪区格局,有序推进荆江、武湖、涨渡湖等国家级蓄滞洪区建设,适时推进西凉湖、白潭湖蓄滞洪区工程;顺应江湖关系演变规律,开展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补齐四湖流域、华阳河流域等易涝区防洪排涝短板;系统治理东荆河、汉北河等排洪通道;全面提升重要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强武汉、黄石、荆州等重点防洪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治涝标准,提升排涝效率及应急能力。

关键词

织密水资源配置网

问:湖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将如何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答:多年来,围绕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湖北大力推进“蓄、引、提、调”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大幅提高供水保障程度。

根据《规划》,我省将坚持节水优先的重要方针,把握空间均衡的总体要求,满足优水优用的合理需求,构建以江汉平原为核心,以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工程、引江济汉、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清江引水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骨架,以百库千湖为调蓄结点,稳定可靠、多源互补、高效调控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

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到2035年,湖北省节水水平基本达到长江流域先进水平,全省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19年下降5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9年下降3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7以上,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率达到90%以上,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

优化水资源配置。按照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态用水,统筹工农业用水等需要,充分结合并发挥江河、大中小型水库及塘堰等的供水能力,到2035年,全省骨干水网供给调配体系基本形成,供水能力达到450亿立方米以上,新增供水量46亿立方米左右。随着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建设,鄂中及鄂北等重点缺水地区用水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在水资源配置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将加快推进引江补汉输水沿线补水、清江引水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实施一江三河、鄂中丘陵区、大别山南麓、引隆补水、鄂东南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区域水网输配水“主通道”,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大型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织密水资源配置网,全面增强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关键词

打造生态水网

问:如何通过现代水网建设,系统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答:湖北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全国重要种质资源库和水生生物基因库。

将依托湖北省“百河千湖”的水系脉络,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长江、江汉、清江绿色生态带为基础,建设30余条骨干河流生态廊道,构建五大水系连通网络,建立以江汉平原十大湖群为引领的湖泊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形成“三江两库四屏多廊千湖”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

实现江河湖库生态连通。《规划》以省水资源配置大水网骨干格局为依托,统筹协调蓄泄、灌排等功能,以长江、汉江、汉北河、通顺河、四湖总干渠等河流水系为骨架,以长湖、洪湖、斧头湖等重要湖泊为节点,重点构建汉北、汉南、四湖、鄂东南和鄂东北等五大水系连通网络,恢复河湖水力联系,修复水网生态环境。

建设河流水系生态廊道。以长江、汉江、清江以及府澴河、内荆河等38条重要入江支流为主要对象,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要任务,坚持水陆统筹、水岸联动、水绿交融,加强系统治理,形成水清岸绿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保护与修复湖泊湿地生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各要素,将湖泊湿地周边乃至整个流域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

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方面,以丹江口、三峡水库国家水源地水源涵养和库滨带系统治理为核心,以武汉、襄阳、宜昌等重点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长江、汉江、清江千里绿色生态带建设,系统开展洪湖、梁子湖、长湖等重点湖群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将湖北建成中国“生态绿心”。

关键词

建设数字孪生水网

问:数字赋能是新阶段治水的必然要求,湖北将如何加快推进水网智慧化建设?

答:经过多年发展,湖北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方面正在积极探索。

我省以水利感知网、水利信息网和水利云为基础,以数字孪生平台为支撑,构建“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智能分析、精准‘四预’、智慧调度、调控有序”的数字孪生水网,实现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的“两极融合”。

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物联感知网、工控网、信息网、云平台等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信息感知向水流、水空间、水工程、水管理拓展。到2035年,新建各类水文测报站1800余处、取用水监控站2300余处、图像(视频)监测站近3200处,调整现状水文站30余处;积极推进无人机、机器人、北斗卫星、AI视频等监测应用和水利感智终端智能升级。

建设数字孪生平台。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利用三维仿真技术,对河湖、水利工程、水利治理管理对象、影响区域等物理流域进行数字映射,利用模型平台和知识平台实现智慧模拟、仿真推演,支撑水网业务应用。

强化智能调度与风险防控。围绕防洪矛盾突出的骨干河湖、大型水库及国家级重要(重点)蓄滞洪区,构建长江、汉江、清江等省级水网中38个流域洪涝风险智慧防控系统,为水工程联合调度提供科学决策。

在现代水网智慧化工程领域,重点推进智慧江汉平台提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汉江中下游水工程联合调度系统、湖北省重点流域洪水风险防控系统和省级河湖智慧应用提升工程建设。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