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湖北政府网|繁体|邮箱登录|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

我厅两人获得“2022年湖北省直机关 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

时间:2022-05-07 14:45  |  来源:厅团委

(厅机关党委、厅团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省委直属机关工委授予50名同志为“2022年湖北省直机关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我厅共有2名同志上榜,他们分别是爱岗敬业好青年”杨卫担当奉献好青年”杨小伟。

杨卫同志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她长期工作在水利领域生产和科研一线,致力于水资源规划、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研究,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曾获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武汉黄鹤英才优秀青年人才、湖北省水利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杨小伟同志是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在工作中一直主动深入基层,摸清实际问题和根本需求,结合专业知识提出解决方案。过去5年中,他主持和主要参与农田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河湖长制等方面的科研规划设计项目达40多项,其中20余项担任项目负责人。在深入一线的同时,杨小伟在科研方面也是硕果累累,截至目前,他已获得9项专利授权参与的基于田间管理措施的水稻节水潜力研究获得全国农业节水科技奖二等奖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省水利厅团委将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在新时代做到珍惜青春、修德青春、奋斗青春,始终秉承着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水利精神,为水利事业奉献着力量,以优异青春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杨卫事迹材料

杨卫,女,汉族,19912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长期工作在水利领域生产和科研一线,致力于水资源规划、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研究,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曾获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武汉黄鹤英才优秀青年人才、湖北省水利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开拓创新,破解水安全保障难题。近年来,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洪涝灾害等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瓶颈。杨卫瞄准江汉平原水安全战略需求,致力于水环境数值模拟、河湖水系优化调度等研究、开发与应用工作,解决了水资源调度、水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诸多技术难题。

该同志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水利重点科研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论文8篇),参与出版专著3部,授权和受理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

在理论研究方面,研发了特大城市湖泊群水量-水质-水生态联合调度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在湖泊水动力-水质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和迁移转化机理,构建了综合的流域水文-水动力-水质模型,实现了流域出口与湖泊网格边界的有效链接,弥补了现有城市湖泊水动力水质模拟中非点源污染产生和迁移转化机理研究上的不足;揭示了暴雨强度、城市化程度与湖泊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探索了流域和湖泊间的水量水质交互关系及反馈机理;在EFDC生态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水生植物水位波动需求的湖泊生态需水方法。研究成果丰富了湖泊水动力水质建模及水生态环境效应理论,曾在AGU、中国水论坛等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交流汇报,经科技成果评价,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技术开发与成果应用方面,针对复杂水网地区河湖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内涝灾害频发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基于城市水安全的河湖水系优化调度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在河湖水系优化调度理论与优化决策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创新突破。提出了一种基于生境需求确定湖泊适宜生态水位的新方法,可有效预测不同特征水位下目标物种适宜生境范围,定量分析目标物种适宜生境和水位的响应关系;研发了湖泊多目标综合水位调控技术,攻克了城市湖泊难以兼顾防洪排涝、水质和水生态等多重功能的技术难题;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综合评估体系,研发了基于生态动力学筛选湖泊引水方案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河湖水系连通评估中较少考虑水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这一问题;针对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深入揭示了城市化带来的区域水文效应,提出了多元化的防洪排涝减灾方法和对策。

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多个重要规划的编制,得到了武汉市水务局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高度认可和推广,有效改善了武汉市河湖的生态环境状况,降低了武汉市洪涝灾害损失,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产研结合,守护江河安澜。近年来,杨卫先后参与了湖北省重点生态河湖水利建设规划、武昌区水资源保护规划(2021~2035年)、湖北省"幸福河湖"现代水网规划等多项重大水利规划项目,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攻克了江汉平原水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中的一系列技术瓶颈。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常运行并逐步达到设计规模以及引汉济渭工程的推进,丹江口水库入库流量逐渐减少,从长江三峡水库向汉江补水的需求愈来愈迫切,长江和汉江水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长江和汉江总磷污染时空特征研究,解析了总磷浓度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揭示了长江和汉江总磷污染的主要成因,为引江补汉工程方案制定和江汉平原水安全保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解决湖北省湖泊淤积严重、水污染加剧、水生态退化等突出问题,起草了关于支持湖北开展湖泊清淤及综合治理工作的建议构建湖北省湖泊系统治理新体系,协同推进两带一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等两会提案和政府汇报材料,为湖北省水利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小伟事迹材料

杨小伟,男,汉族,19875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利工程科研规划设计工作。该同志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勤奋学习,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奉献与担当。

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用进取精神锻炼过硬本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水利工程的专业技能不仅源于理论,更源于实践,使理论知识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才能推动知识成果转化为应用。他在工作中一直主动深入基层,摸清实际问题和根本需求,结合专业知识提出解决方案。过去5年中,他主持和主要参与农田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河湖长制等方面的科研规划设计项目达40多项,其中20余项担任项目负责人。参与的基于田间管理措施的水稻节水潜力研究获得农业节水科技奖二等奖(部级),主持设计的襄州区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获得湖北省水利工程优质奖(江汉杯)。水利工程是民生工程,每一项都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他始终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不敢丝毫马虎。

2014年,在做襄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前期设计工作时,时间紧、任务重,他不辞辛苦多次到现场踏勘,结合测量地形图和现场调查,核实项目区所存在的问题,对现场情况深层摸底。此项目区土地虽然较为平整,但是田块划分不合理,灌排渠系配套不完善,既不能满足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也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操作要求。这样一来,每一次的踏勘都显得尤为重要,那不仅是对自己工作的严格要求,更是心底怀着的那一份浓浓的责任与守护。编制设计方案时,他与项目团队精心规划,反复论证,对水源工程的选址、沟渠的布置、建筑物的改造等关键技术点进行科学合理设计。每当一卷卷的图纸从心中翻过,他憧憬到的是良田万顷,那被油菜花铺满的人间春色,那秋风里颔首起伏的金色稻浪,那干涸的土地又再一次被一条条渠道浸润。最终项目顺利立项并开工实施,历经几年的运行考验,灌溉排水效果显著,为项目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该项目在优质工程的评选中,获得湖北省水利工程优质奖(江汉杯),充分肯定了项目设计的科学性。

不辱使命,不负韶华,以实际行动履行援藏誓言。2018年,该同志以短期专业技术人才的身份加入到湖北援藏队伍之中,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开展了援藏工作。援藏期间,他认真学习贯彻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注意政治言行,严守纪律规矩,体现出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优良的工作作风、过硬的专业技能,做到科学援藏、真情援藏。

初到西藏,当他满怀激动和欣喜准备开展工作时,不料第二天由于高原反应导致身体不适,高烧并伴随着头昏目眩。山南市水利局同事和湖北援藏队密切关心他的病情,在问他身体状况如何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可以坚持!要知道,高原反应若出现肺水肿症状可能会危及生命,其后果可想而知。经历了三天休养,他战胜了病情并逐渐适应高原缺氧低压的环境。后来据他回忆说,当时几天几夜没休息好,鼻孔干燥出血,脑子嗡嗡作响,所幸后来症状慢慢消退,身体慢慢适应。短暂的休养后,他立马投入到工作中,他急需对山南市的水利现状做到心里有底。

在援藏期间,他积极融入集体,充分挥发专业特长,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两地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共同提升。山南市河网密布、湖泊众多,但是地广人稀、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任务繁重,为此他主持编写了山南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操作指南。该操作指南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各项指标计算方法、考核内容、评分标准等进行详细描述,增强了各县区进行考核的操作性,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从管理制度考核操作层面作出了具体实践。此外,他还参与了山南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标分解、组织了河湖长制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培训班、规范了水行政执法现场监督检查程序、开展了水行政现场检查、审查了多个技术报告等一系列工作。他一直恪守有志而来、有为而归的承诺,在雪域高原上,为山南这片神圣又美丽的土地挥洒了青春与智慧。

敏于思考,勇于创新,以开拓精神实现技术突破。他常常说,思考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创新可以突破固有思维。学习工作中,他习惯细心观察和深入思考,从点滴中发现闪光点,迸发创造的灵感。

他参与了虾稻共作的研究课题,在2020~2021年间,他多次与项目团队赴虾稻田试验基地现场,开展现场调查、试验监测与设备管理。有时暴风雨导致现场设备损坏,他会风雨无阻奔赴现场进行抢修,确保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可靠。雨鞋和雨衣已成了出差的必备装备。为了解决虾稻种养环节有些问题,他经常找虾农请教经验,或独自漫步田间,或静静冥思苦想,寻求解决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反复失败后他终于找到了全新的方法,积极申报了2项有关虾稻种养的专利,并在2021年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截至目前,他已获得9项专利授权。创新没有止境,他将在技术创新的路上继续前行。

 已阅 0  打印   关闭